事务所团组织读书活动优秀读书心得选登
【行业团建工作】
编者按:今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共青团湖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工作委员会在全省组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团组织“好书伴我行,争创学习型团组织”荐书读书活动,并为此次活动推荐了10本书目。活动开展以来,行业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并认真撰写读书心得向省行业团工委上报,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通过此次读书活动,充分调动了行业内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树立了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如:湖北鹏程会计师事务所团支部的李婷婷通过阅读《离开雷锋的日子》,从雷锋和乔安山同志身上感受到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信念,时时准备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让雷锋精神永存。”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的柯娅敏通过阅读《苦难辉煌》,为共产党人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情况下,依然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仰所感染,并表示“要跟随党的领导……承担起我们作为后来人应有的责任,为后辈续写我们的历史新篇章,牢记党的宗旨,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团支部的余文婷通过阅读《有一种美德叫诚信》,深刻认识到诚信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者的重要性,她在读后感中写道,“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员,诚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准则,一种资源。……作为一名青年团员,更应该以身作则,诚信从我做起。”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的刘苗通过阅读《市场的逻辑》,感受到“作为在资本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可信信息的审计从业者,不仅是责任,更多是危机。在一个并非健全的市场中,我们更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用自己的力量,向社会传递一份份真实可信的报告,给有能力捍卫和维护市场经济者一个信号。”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的龚静琪通过对《提问2012》的阅读,“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千万提问,看到了他们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更认识到不仅仅要读书,更应该将书中所讲述的道理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现将这5篇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心得全文刊发,供大家学习。
雷锋精神永存
——《离开雷锋的日子》读后感
湖北鹏程会计师事务所团支部 李婷婷
读了《离开雷锋的日子》,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受教育和启发。
《离开雷锋的日子》,以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为原型,讲述了雷锋牺牲以后乔安山学习雷锋精神的故事。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说起雷锋,真的是家喻户晓。雷锋的电影、雷锋的事迹,我们从小知道的就不少。雷锋这个高大无比的形象永远烙印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中。雷锋更是一种精神,永远鼓舞着每一代中国人,让人民更加的团结,更加友爱,更积极向上。我们更被他那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的精神所感动。是雷锋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雷锋教会我们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给老人、孕妇、抱小孩的人让座。是雷锋教会了我们为别人付出自己的一点劳动换来的是自己心中的知足与快乐。雷锋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
但是乔安山这个名字你可知道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这个名字?作为雷锋的一名战友,这位开车的战士一开始和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一点不良习惯。但他身边却站有一位在那时已家喻户晓的人物——雷锋。雷锋是他的班长,不仅在生活上,还从部队学习中帮助他。可不幸的是在一次雷锋帮他指导出车时,他不小心把旁边的衣杆撞到,砸死了雷锋。领导关他禁闭时,他得知雷锋曾经帮他家里解决困难,十分感动。这些事为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促使他成了“二代雷锋”,做了很多的好事。
班长,这一个词在乔安山的心目之中是如此的神圣。然而,班长却意外的死在自己车旁,他的心情是何等的煎熬、何等的难受。雷锋离去了,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伤悲、惋惜,带给乔安山的却是一辈子沉重的包袱。谁都记住了雷锋,他用短短22年的生命向全世界人民树立了一道道德指标、树起了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人们都惦记着他、崇拜着他。可乔安山呢?他却是用一辈子延续雷锋的精神,用他的一生来向世人诠释何谓雷锋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尽管由于他误伤了雷锋而受到许多人,甚至是他儿子的误会和责难,他没有理会这些,而是按照雷锋当年帮助他那样帮助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以他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雷锋离开了我们,但雷锋精神却永远与我们同在。
只要是对人有益的事他就坚决去做,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只要是违反原则的事,决不会昧着良心去做,即便是得罪领导,被人嘲笑,被人诬陷,他也不曾后悔过。在乔安山开大客车时,站长想靠关系,要求让他的亲属先上车,当即被乔安山严词拒绝,即使被责骂,威胁,他也毫不妥协。在运客过程中,他也急群众之所急,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做事果断有魄力,始终坚持原则。他还不断学习,做雷锋同志先进事迹报告,让更多人了解雷锋,并向雷锋同志学习。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有一次救了一位被车撞倒的老爹爹,还拿出自己的钱为他垫上了医疗费,等老爹爹的家人赶到时,他们不去找肇事者,又不想出钱,就把账都算到了乔安山的头上,诬陷他是肇事者,扣了他的身份证,并要他支付4万元的赔偿。面对老爹爹无奈的表情,他无言。只是感叹世态炎凉,大家都往钱看,世上有良心的人越来越少。最让他无法忍受的是老爹爹家人为了获取赔金,竟指责他是害死雷锋的凶手,悲愤之情让他无法自已,留下了悲痛的泪水。本来是做好事,却受到如此的诬陷,的确让人感叹好人难当啊!后来老爹爹还是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说出了真相。
然而,乔安山不愧是雷锋班出来的,尽管看到了许多社会黑暗面,他仍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又一次出车,乔安山的汽车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快要生孩子的孕妇,他毅然停下车来,送这位孕妇去医院。谁知,在途中,检查处竟说领导要他停车,他不顾那么多,与检查员争辩了起来。最后,一位老奶奶被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下车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过去了。乔安山内心激动万分。人们没有忘记雷锋!
另一处很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在结尾处,乔安山和他儿子的车被困在了泥潭。过去了好多人要么不愿意帮忙,要么张口便要钱,面对着经过的人那一次次拒绝,连乔安山都对一直坚信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否还存在有了那么一点迟疑。可最后,当那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在清晨的阳光中出现后,帮忙把乔安山同志的车拉了出来。看着青年志愿者们纯洁的笑脸,他又与我们一起坚信着雷锋精神会永垂不朽!正如乔安山同志所说,谢谢他们,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所在,社会和国家的希望所在。
故事结束了,我想我们可以从雷锋和乔安山同志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学习他们乐于助人,坚持原则不动摇,面对挫折不灰心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不骄不馁,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信念,时时准备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让雷锋精神永存。在现在这种一切利益至上的时代中,我坚信除了青年志愿者之外,还会有很多像乔安山那样的群众,会在一个不知名位置上默默为大家做事,努力的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帮助每一个人解决困难。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这个世界,有人迷惑了,有人混沌了,长久以来蕴含在他们脑海深处的某种精神支柱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悄悄地支离破碎,飘散消失殆尽。乔安山是平凡的,他身上背负着一个沉沉的希望,在崎岖变幻的历史路途上独行而毫无怨言,他默默的关注着变幻万千的世纪,默守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静静地坦露着一种生命的俊美。他或许只是一片迎风而动的绿叶,或许只是一粒亮丽而纯清的海水,但他昭示着一种生命的倔强,折射着一种生命的辉煌。乔安山却是伟大的,他将雷锋那一串深重而闪亮的足迹延续了下去,他将一个悠远的时代与现实连成缆索,让人们从心灵深处由衷地去崇拜、膜拜,让更多的人脱离种种世俗,紧紧地凝聚在一面辉煌的旗帜下面,展示出浩大的无私与崇高。
的确,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却还活着。雷锋他一直活着,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我们身边,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像乔安山那样的活雷锋,告诉着我们:这个世界依然是美好的。
《苦难辉煌》读后感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 柯娅敏
一首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其中有这么一句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那么,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长所经历的又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呢?如果不能深刻感触过去,又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先生新著的《苦难辉煌》,让我再一次从另一种实际与细节的角度去体会那一段苦难与辉煌。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见证一个国家在历经漫长的苦难后,犹如凤凰涅槃一般重获新生,走向辉煌,也让我感受到,为我们大家用“血与肉”的历史所换来的现在的一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书中说:蒋介石他不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毛泽东也不是共产国际钦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个几十人的小组织、小团队、小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也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1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我们共产党人还是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信仰。像书中说的李立三,他刚从法国回来时,他父亲问:“你留学回来准备做什么事?”李立三立即答:“我要干共产!”他父亲此刻还不知他儿子正在安源路矿发动工人大罢工,暴跳如雷地说:“这纯属胡来!是自己找死!人家督军有那么多兵,那么多枪,他们几个小娃娃,一千年也搞不成!”李立三说:“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我们死了不要紧,牺牲了一些人,一定有更多的人起来革命,革命一定成功!”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此刻这个物欲横流的信息时代,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快捷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惰性与冷漠。面对被车碾过的小女孩,晕倒在路旁的老人,许多人总是作一个旁观者、看戏人的姿态,用怀疑与讥讽的眼光看待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在火灾发生时,以怕顾客不结账为由封闭火灾现场的老板,被救者面对奋不顾身的施救者遇险时冷漠无情的离开,等等这些,在如今这个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利已为目的做人做事的社会,让人心寒与发怵。口袋富足了,精神却匮乏了,房子变大了,灵魂却渺小了。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大多数人忘掉我们还需要“精神的粮食”。那么,我们该怎么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精神?怎样在一脉相传继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只会更加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应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集中智慧,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过去相对于今天是历史,那么今天相对于明天也是历史。我们今天也许很知足很幸福,但是我们还需要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历史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教训,也带给我们经验,我们不能读着历史,却忘记过去。在和平和发展的今天,并不表示我们前面没有荆棘,我们还需要跨过一道道充满智慧的门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与时俱进,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我们要跟随党的领导,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那样,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大到建设好国家,小到做好个人工作,承担起我们作为后来人应有的责任,为后辈续写我们的历史新篇章,牢记党的宗旨,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有一种美德叫诚信》读后感
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团支部余文婷
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是我们取信于人的根本,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的一生,诚信是一种美德。这也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本书全面论述了诚信美德在做人、做事、求学、就业、经商和家庭和睦等方面的体现,通过大量的故事和事例向我们广大读者阐明了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长河中,诚信精神日积月累,演绎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中国古代社会,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爱戴、信任。作为诚信的启蒙教育,“狼来了”的故事广泛在社会流传。故事给我们的警示是: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会有麻烦。“撒谎”的最大害处不仅使放羊的孩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损失了羊群,重要的是损害了他自己的“人格”。人们大多讨厌不诚实的人,因为跟这种人打交道不保险,老得提防上当。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将生活在他人猜疑的眼光之下,我相信那是最让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做到以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生活在他人的信任之中,会让人心境开阔,心情愉快,会有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诚信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迟早会暴露。人一旦失信,将难以生存下去。在美国,要求求职者至少在15年之内没有失信记录。市场经济愈发达,就越要求人们普遍地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在我们的眼中,诚信是美丽的,是人性中最重要的美德,它能给世界带来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会温暖人的一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场暴雨,一个不经意的念头,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殒。当我们面对历史和社会,面对着他人和生活的时候,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古风的时候,当物欲横流的今天,道德教育日见苍白,诚信不在的时候,我们对于诚信的选择又是何其的脆弱。
韩愈有篇文章《原毁》,说的是诽谤的形成,人没有了诚信,诽谤就有了它滋生的土壤,而现代化的文明发展又何止如此?生活中失去了诚信,带来的是造假的泛滥,假酒、假烟、假药、假文凭。人际的交往少了真情,多了敷衍,而更甚的还是戴着面具生活,防止那一不留神造成的伤害,那生活能够快乐么?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中,如果领导没有诚信,做起事来,人们就会怀疑他的目的性,要唱“霸王别姬”;同事不讲诚信,就会被人嗤之以鼻;商人不讲诚信,不能可持续赢利。当人们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自己的信念动摇,在利益与道德之间进行较量的时候,那诚信的念头又能坚持多久?于是我们追求诚信,追求一种真实的生存,不只是在追求一种表面的虚伪,更在追求一种真诚的美德。只要刻意的去追求,那不久的将来也会让真诚架起我们沟通的桥梁。
“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员,诚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准则,一种资源。
现在的社会需要培植诚信,让诚信发扬它的光芒,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诚信良好的温床,但今天诚信却是日见稀少,犹如万古沙漠,也早该绿化了。而不结合道德的养成,只是空洞的诚信说教,即使是没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于形式。真诚的诚信教育,就应该把诚信作为个人的做人准则,从道德培植的角度来考虑。就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而应该放在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点诚信。因此对于诚信的建立不仅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作为一名青年团员,更应该以身作则,诚信从我做起。我们相信诚信的社会是美丽的社会,当我们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当我们都养成了诚信的美德,那我们的未来就会是美好的未来!
《市场的逻辑》读后感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 刘苗
今年年报审计过后,利用些许闲暇的时间,拜读了一下张维迎先生的《市场的逻辑》,结合自己的工作,感觉触动很大。在改革开放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道路之后,30年过去了,我们尚未真正去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竞争。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是以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审计工作中,我们的对象大部分也是上市公司。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的到,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它的兴衰与国家政策的改变息息相关,价格有管控,成本受限制,乃至利润也在控制,是企业家的不理智么?当然不是!张维迎先生告诉我们,这不过是政府调控过度而已。国企存在的初衷,是保护国家的命脉和要害部门的有序合理。从牛奶到汽车,从农药到光电子,我们的国企无处不在。整个资本市场,为大型国企所操控的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超过了绝对多数。张先生提出的政府干预导致市场不足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依然能继续存在。垄断的行业性质,受政府过度干预的经济行为,实实在在的遏制市场良性发展,甚至将毒性散播至二级市场。就像张先生所申请基金无法审批通过的一样,政府有时并非不能做而是不想做。国企垄断的行业,确实显得体制和思维都很死板,难以在完全竞争中立足,而完全竞争市场下,才能促进公司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让政府成为市场捍卫者,而非利益参与者,基于市场调控原则,政府应适当干预经济活动,这并不违背市场的一般原则,而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弥补。我国的问题不在于不够,而在于过剩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国家调控的行业中,利润被政府操纵,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会计信息的财务数据存在失真。而国有企业对资本市场脊柱的致命伤害,也来自于此,资本市场的“赌场化”和不理性化,对整个市场的信誉,乃至对注册会计师对公司信息的判断,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伤害。政府有时,实际在损害自己一直想从中获利的东西,比如“公平”。秩序捍卫者不应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一个正常有序的市场,对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远大于参与游戏而分到的那一点黑色的蛋糕。张先生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我又深深地为之感到惋惜,我们在过去5年内,改善成效微乎其微。
政府应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民间扶贫。长久以来,政府是以调控而扶贫,通过指令性地转移货币或提出政府来扶持弱势,实际效果却不佳。为何两年前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一再三令五申强调向中小企业及困难企业贷款而银行只是象征性做出姿态?而无论账面还是实体持续亏损的国企,在现金充足情况下而获得贷款?政府其实并不真的信赖处于利益链下层的人,或者说从我接触的国有银行高管中,相当部分仍有着密切的政府关系,完成政治任务的包袱,间或超越了经济范畴。而对于相对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无论财务信息所反映的如何健康,也无法促使银行去扶持它。从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认为,银行这个调配资本的市场润滑剂,渐渐在丧失其润滑功能,而成为政府及其所属国企,进行资金拆借的工具罢了。资本只是政府控制下定项流动。如何到达中小企业家贫困的洼地之中呢?答案也在政府手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绝非市场良性的症候,只能说,它病了。
作为在资本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可信信息的审计从业者,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是责任,更多是危机。在一个并非健全的市场中,我们更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用自己的力量,用向社会传递的一份份真实可信的报告,给有能力捍卫和维护市场经济者一个信号,勇于面对,敢于取舍,只为更好建设我们的国家。
《提问2012》
——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读后感
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分所团支部 龚静琪
感谢省行业团工委组织的荐书及读书活动,其中一本《提问2012》让我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千万提问,看到了他们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更让我认识到——我们不仅仅要读书,更应该将书中所讲述的道理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
全书论述了2012年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问题是:2012,我能住有所居吗?(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房价问题)在此,我也想就这个问题结合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情况,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众所周知,现在的80后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身为80后的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当属房价问题。虽然我自己是女生,买房子的压力相对较小。但是,和我同属80后的大部分男生们,面对着我国目前的房价,他们买房子的压力,几乎成为了工作生活的全部重心。有人调侃说,中国的经济靠房地产经济,而我国特色的房地产经济就是“丈母娘经济”,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结婚就得买新房,谁来买呢?当然是男方。为什么要男方买呢?因为丈母娘要求的,“要娶我女儿,先买套房”。因此,房价问题才会如此的被我们所重视。
其实,房价问题并非只是在2012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家住建部早在2010年年底颁布了房地产的“国十条”,之后又在2011年年初颁布了房地产的“国八条”,与此同时,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限贷政策的日益收紧,2011年央行多次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这些调控措施,都明显的体现出了抑制房价快速增长的决心。确实,自从“限购令”颁布以来,全国的商品房成交量较之前大幅度下降,大部分的中小开发商只有选择以价换量的形式,降价销售商品房。房价的下降,自然而然的降低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购房压力。但是,去年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情形会持续多久,房价是否会触底反弹,国家的调控政策是否会松动,面对未来的房价的不稳定性,我们这一代人到底何去何从?当时的我在心底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今,2012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这半年来,全国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走势,非但没有消除我去年的疑问,反而使得我更加的怀疑,房价问题,未来的情况到底会是什么样的?
纵观今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国家的“限购令”依然执行,对于开发商的限贷政策仍在坚持。但是随着居民CPI的增速的下降,央行接连两次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全国的商品房成交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即使是在有着最严厉“限购令”的北京市场,商品房的成交量水平已经和最火爆的09-10年持平,各地“地王”接二连三的出现,很多房地产项目都在酝酿涨价……面对这些真实的市场现象,我不禁在想,调控的效果仅仅持续了一年,房价就有了反弹的趋势,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在哪?虽然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一定要坚持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不动摇,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答应吗?市场的供需关系答应吗?对于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该如何解决?保障性住房等政策真的有用吗?年轻人一定是要买房吗?
对于这些疑问,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
首先,我觉得,站在各个地方政府的角度,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各地方政府的财政仍然属于土地财政,即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卖土地的收入。既然如此,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势必会提高地价,与此同时,国家要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势必不允许开发商的房价定价过高。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房地产开发商,一边是成本的提高,另一边则是销售价格的抑制,他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再压缩,他们的出路在哪?我想,这也是我党和国家领导人该思考的问题。
其次,我认为从去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成功的,而如今的商品房成交量的回升,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它的下调,直接导致了刚需客群的房贷压力,所以他们会选择在此时购买房子,从而使得成交量得到提升。然而,面对如此情形,开发商们会不会就此涨价,国家对于即将抬头的房地产市场会有怎么样的下一步动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再次,我认为国家目前重点推出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些政策对于商品房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前者无论是在品质上,环境上,地段上都无法和后者相比较,试想如若你满足了个人的生存需求,有余钱,肯定是会考虑到购买商品房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那个时候你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我想我们80后都会选择后者,我们都是向往高品质的生活,因为这符合马斯诺的需求曲线。国家推出的这些政策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群的生存需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对于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甚小。其实说到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我还有些担忧,就是最后申请到这些房子的人群,是不是就是那些真正需要这些的人。这个怎么落到实处,我想也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
最后,对房地产相当感兴趣的我,对于书中所提到的年轻人是该买房还是租房的提问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我们之所以买房,是因为我们有居住的需求。对于这个需求,买房子可以满足,租房子同样可以满足。不同是买房子,我们多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仅就满足居住需求这个角度出发,租房子远比买房子明智。租房子你每个月只用支付租金,而买房子你在支付大笔的首付款的同时,每个月要还房贷。在资金成本上,租房子显然比买房子划算的多,而且节省下来的首付款以及房贷,你大可以拿去投资其他的有着高额回报的事业。当然了,在我国的“丈母娘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我的这个观点显然是不能被大众所认同的。
上面谈到的都是看到《提问2012》中的第四章的内容后,结合这一年多时间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个人所做的一些思考,仅仅是个人对房地产行业的兴趣所致。
《提问2012》里有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每种问题,各部委主要领导和权威专家都给予了有效的建议,更创新的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解答各种问题。提问是一种展望,更是一种百姓需求和国家政策沟通的桥梁。这本书着实让我看到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政策不断在调控,这样的《提问2012》让人倍感温暖。